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国际摄影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07|回复: 17

【原创】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9-14 16: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jpg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6:25: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乱世中的爱情绝唱

战国时的韩凭为今封丘县冯村乡韩丘人,息氏为冯村乡吴村人,两人自小青梅竹马,一起读书。韩凭年长后,娶息氏为妻。胸怀大志的韩凭婚后三日便别妻离母,求取功名,以期腾达。几经辗转,成了宋康王舍人(亲近君主的官,类似于谋士)。经年,息氏在家思夫心切,绣“鱼书”(外形象鱼,里面是信)遥寄韩凭。夫妻情深,韩凭上朝时,仍把“鱼书”做为信物,带在身上,不慎遗落朝廷。宋康王看到那“鱼书”女红精美,巧夺天工。信中所写则是道不尽对韩凭缠绵悱恻的思念之情。从“鱼书”中,康王感到写信人的清丽秀美、温婉贤雅。追问“鱼书”何人所做,韩凭据实回答。其时,康王已对韩凭之妻“心窃慕之”了。
中国古代有鱼雁传书的传说,鸿雁传书,出自汉代苏武牧羊的故事。而以鱼传书则似乎源自息氏,早于汉代。古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有“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之语。古代没有纸以绢帛写信,或叠成鲤鱼形状,或以鲤鱼形状的纺织品作信封,以便为信的内容保密。如果要追溯中国邮政文化的源头,封丘是无法回避的一个原点。
战国时,濮水和济水并流封丘,是水草丰茂的膏腴之地,稼穑桑蚕,怡然自足。宋康王游猎至青堆,见一采桑女子“指若柔荑、肤若凝脂、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貌美非常,爱慕不已,于是令人筑三丈高台,取名“青陵台”。他天天站在台上西北觊视,如痴如醉。当时应该是暮春初夏时节,绿涛起伏,桑林如海,一窈窕女子衣袂翩翩出没其中,神魂颠倒了宋国之君。后来宋康王得知此女就是韩凭之妻,便急召韩凭于青陵台索妻。
宋康王身为一国之君,后宫粉黛虽无三千,想来也不乏佳丽,却厚着脸皮向部下讨要老婆。对韩凭封官许愿,并愿以后宫佳人任凭选作为交易,韩凭不乐,将此事告于息氏。息氏作《答夫歌》表明心迹:“其雨淫淫,河大水深,日出当心”,回之康王。大臣苏贺解释说:“雨淫淫,愁且思也;河水深,不得来往也;日出当心,有死志也”。
宋康王一听息氏不从,且有寻死的念头,马上派人把息氏抢到青陵台上,同时敲掉韩凭门齿,将其贬为马夫。此时的宋康王为了断息氏念想,又把韩凭叫到青陵台下,穿上下人的衣服喂马、修城做苦力。此景被息氏看到,遂咬破手指,写血书,用箭射给韩凭:“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康王”。表明无论韩凭沦落到何种地步,自己决不变心。韩凭看后,深感息氏大义,然自知绝无夫妻再聚的可能,便撞墙而死。是的,面对这样的君主,自己已无力救妻子,只好以死来表示抗争和对妻子的爱了。
韩凭死后,宋康王要息氏认清“形势”,嫁给自己,息氏作《乌鹊歌》:“南山有鸟,北山张罗;鸟自高飞,罗自奈何”?以诗言志,表示不从。康王利诱她说:“我能使你富贵荣华”。这句话对很多人是很大的诱惑,有的人或许会为此置民族大义于不顾,有的人甚至不惜出卖灵魂和肉体,何况此时息氏夫已亡。但宋康王面对的是贞女息氏,除去深爱的夫君,其他的一切都是过眼云烟,苍白无力。康王见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威胁说:“你已到这般田地,不从也得从”。见此情景,息氏为免受辱,便说道,“我夫新亡,容我守节三日,沐浴更衣,拜祭亡夫,然后侍奉大王”。机智的息氏来了个缓兵之计。宋康王听了非常高兴,容息氏沐浴更衣。
息氏把自己的衣裙用导致腐烂的草药泡了三天。青陵台上息氏沐浴更衣,望空再拜,祭奠亡夫。此时的她,一定想起了两人儿时无忧的快乐生活,同窗时的诸般乐趣,婚后的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祭后,息氏乘人不备纵身从青陵台上跳下。宋康王急忙去拉,只拉住了一截衣袖,而息氏已于台下气绝身亡。
这一跳是一个无助的弱女子发出的如雷呐喊;这一跳是中国女性对坚贞爱情的铿锵誓言;这一跳是对古老爱情的最高诠释!息氏台下气绝,从她身上发现遗书一封:王利其生,妾利其死,愿以尸骨,赐凭合葬。意思是我死后,讫赐遗骨与韩凭合葬,黄泉感恩。宋康王大怒,命人将韩凭夫妇分葬大路两旁,使其左右相望,永不能相合。恼羞成怒的宋康王这样做,却把本已悲壮的故事推向了另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三天后,忽有梓树生于二冢,旬日大而合抱,根结于下,枝交于上,人谓之‘相思树’、‘连理枝’”。又有鸳鸯,雌雄各一,恒栖树上,晨夕不去,交颈悲鸣,音声感人,人谓之“比翼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诗句便由此而出。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6:25: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国时的爱情绝唱——韩凭与息氏
封丘县青堆村,战国时属宋地。宋康王驱车游至青堆,见一采桑女子貌美过人,为能天天见她,就在青堆东头筑高台看她。此女乃宋康王舍人韩凭妻息氏。康王要韩凭将其妻献给他,韩凭夫妇不从,息氏投台而死,韩凭在台下自杀。宋康王命将他夫妻俩分葬大路两旁,不准合墓。后两墓各生一棵梓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传为相思树,树上鸟儿、蝴蝶比翼而飞,成双结对。“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籍出于此。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6:26:4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思源头在封丘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做连理枝”的诗句已流传千年,家喻户晓,被誉为忠贞爱情的千古绝唱。“比翼鸟”与“连理枝”的故事其实就发生在封丘县留光镇。
据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姜生教授历时多年,以其最新研究成果《汉画韩凭故事考》印证了承载着美好爱情的“相思树”、“连理枝”、“比翼鸟”故事,就发生在封丘县留光镇的青堆村。封丘是中国相思文化的起源,是中国爱情圣地。如今,青堆村依然留存着息氏墓和息氏祠,流传着韩凭息氏凄美忠贞的爱情传奇。息氏的娘家吴村建有息氏庙、息家宅坑,几里之外的韩凭的老家韩丘村,建有韩凭息氏祠堂。每年的农历廿五和中元时节,当地的人民依然以庙会和祭祀等形式向韩凭和息氏表达着朴素的景仰和膜拜。
封丘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源远流长。黄池会盟、陈桥兵变的历史述说着世事沧桑,翟母赠饭、高适赋诗的故事流传着质朴真情,韩凭息氏演绎千古爱情绝唱,祥符豫韵唱响大江南北。封丘还有着绮丽的自然风光。泛舟豫北最大的自然湖泊——青龙湖,在粼粼碧波荡漾、芦苇摇曳生姿中感受久违的释然;登上黄河大堤曹岗险工,看沙鸥翔集、渔帆点点,体味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意境,感受长河落日圆的壮美;走进黄河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苍鹭戏水白鹤起舞,听百灵鸣夏布谷催春,体会天人合一的况味;徜徉于流绿叠翠的金银花大田里,呼吸花海馥郁,采撷自然芬芳;在广阔的树莓田中,让晶莹甘润的莓果唤醒干涩的唇齿……
近年来,封丘县以党的建设、扶贫开发为两大主业,全面推进诚信封丘、生态封丘、长寿封丘、幸福封丘建设,先后获得中国长寿之乡、中国树莓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等称号;是全国农业综合开发策源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河南省首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6:27: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怀青陵台 歌咏相思树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千百年来,文坛巨匠们用诗、词、歌赋描绘了封丘的历史,彰显着封丘厚重历史文化的文学性、民族性与审美性。以唐朝为例,诗杰王勃、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边塞三王”之首高适、诗魔白居易、七律圣手李商隐…宋代的王安石、范成大,明清的高启、王铎、李梦阳、冯梦龙、刘昌、高信、何家琪、张鲤、纳兰性德、王策等30多位诗人,其诗词歌赋尽咏封丘230多篇(首),把封丘历史文化浓缩为“封丘八景”(中滦夜雨、磨潭秋月、青陵古树、黄池芳草、封父旧亭、翟母遗冢、淳于晓钟、翟沟晴波),而八景之中,关于“青陵古树”(即青陵台与相思树)的描绘,古往今来的名家大贤向来不吝笔墨,为之抒写赞颂,留下的人文故事在坊间、乡巷频传…
战国时期,封丘这片土地上不光是各个诸侯国逐鹿厮杀的战场,在这里还曾经上演过一幕感天动地、生死相依的爱情故事。这就是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相思树与连理枝”的故事。试想当年济水、濮水并流封丘,宋康王出游到此,强掳中书舍人韩凭之妻息氏至青陵台上,息氏不畏强权,不恋富贵,以“乌鹊双飞,不乐凤凰。妾是庶人,不乐康王”传歌丈夫。韩凭会意自杀,息氏亦投台而死。康王大怒将二人分葬大路两旁,生死不得相见,然三日后,二墓旁各生一株梓树,根结于下,枝交于上,连理缠绵,墓现双蝶,后化鸳鸯,成千古绝恋,世人谓之相思树与连理枝,浪漫主义的传说传之甚久,成为我国忠贞爱情的始祖、梁祝化蝶的源头。后世的诗篇中,对于韩凭与息氏忠贞不屈、誓死不渝的相思爱情,感慨和赞誉最多的,尤以唐朝为盛。王勃《春思赋》诗中感叹:“游丝空绢合欢枝,落花自绕相思树”;李白《白头吟》中盛赞:“古来得意不相负,只今惟见青陵台”;杜甫的名句“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的寄予:“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储嗣宗《宋州月夜感怀》有感:“寂寞青陵台上月,秋风满树鹊南飞”;李商隐《咏青陵台》里的咏叹:“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莫许韩凭为蛱蝶,等闲飞上别枝花”…
到了明代末年,著名通俗文学家江都人冯梦龙(1574~1646)在汇总各种资料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考订,将它写进了《东周列国志》第九十四回,故事中特别突出了“封父之墟”与“青陵台”。“封父之墟”即封丘县。《封丘县续志》卷二十八《丛载• 古迹》载:青陵台,在县东北二十五里之青堆。今台虽没,而息氏冢则犹存。在封丘县留光镇至今还保存有息氏墓,墓前有康熙十七年知县王赐魁题写的“战国息氏贞烈之墓”墓碑。康熙三十七年知县耿祚为韩凭息氏祠题写的匾额“乌鹊双飞”和“鸳鸯只生连理枝,蝶魂不上别枝花”的门楹。
结合现存及流传于世的大量诗歌文本,我们有理由慨叹:作为爱情圣地、相思文化的源头,韩凭息氏感天动地的至情至爱,让我们汲饮它,犹如甘露淘洗心灵的清凉;人们仰望它,犹如彩虹高悬的灿烂,获得的是风雨之后充实的欣慰。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6: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跨越千年的青陵台息氏庙会

对于封丘县留光镇、冯村乡两个乡镇方圆几十里的民众来说,除了过大年,其他最重大的节日,莫过于留光青堆村的庙会了。在很多人儿时的记忆里,进入农历二月,人们便早早地把日历翻了又翻,屈指盼望着庙会的到来。
青堆村的庙会称为息氏庙会,是为了祭奠千秋贞烈女——息氏。因农历二月廿五是韩凭息氏夫妇的殉情日,所以庙会每年从农历二月廿四至廿六,历时三天。届时,庙会上人潮涌动,人声鼎沸。小商小贩云集此地,高声叫卖,热闹非凡,更有信男信女手举高香,一步一叩首,缓慢走向祠庙,虔诚之状,令人感动。这里的民俗表演具有当地的特色,除了唱三天大戏外,担经挑、踩高跷、舞狮子、打腰鼓、扭秧歌、跑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民间社火表演让前来赶庙会的人们大饱眼福。
息氏庙会可追溯到东汉末期,距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
公元前134年,汉文帝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家思想成为治理国家的正统。社会纷纷崇尚忠君爱国、贞烈节义,特别是当时的儒生更是把忠君、贞烈奉为人生信条。延光四年,被称为儒生之宗的周举任封丘县令。到任后,他大捐俸资,为息氏修建祠庙,并大力号召百姓焚香拜祭。庙会由此形成,当时只是规模较小,人数也少。
随着千年的发展变迁,庙会规模也逐渐扩大,到清代形成了息氏庙会的基本规模。庙会期间,商贩云集、繁荣热闹。
在青堆老人们的记忆里,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要属80年代末期的那几场庙会。那时,改革开放刚刚兴起,蛰伏已久的人们从“禁锢”的思想挣脱出来,如同过年般企盼庙会。还没到农历二月廿四,周边的人们就抛下手中的杂事,三五成群的从几十里外赶来,附近的居民,更是倾城出动。民间艺术背阁、抬阁、踩高跷、划旱船热闹异常,捏面人、吹糖人,还有现场刻印和作画的民间艺人,各展才华,让人目不暇接。葫芦、草帽、筐筐篓篓也来赶庙会。渴了,喝一碗甜丝丝的糖水;饿了,有大碗的羊汤。小到针线、大到电器……一时间庙会里各式各样的商品琳琅满目,眼花缭乱。各地香客一路风尘,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跨越千年的息氏庙会给人们带来太多快乐的同时,也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文化特性——祈婚姻幸福、求福祉吉祥,彰显了人们对爱情忠贞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此外,除了青堆村的息氏庙会,息氏娘家吴村和丈夫韩凭的老家韩丘村(现分为东韩丘村和西韩丘两个村),每年的农历二月廿五也都会举办庙会,祭奠韩凭息氏夫妇。足见,两千多年来,韩凭与息氏一直活在人们的心中。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16: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陵台畔贤妻多

“我们夫妻二人在此立下海誓山盟,终身遵守!在婚姻的道路上,相互扶持,勤俭持家,孝敬父母,无论疾病健康,贫穷富有,顺境逆境,不离不弃,相伴一生!”一对刚刚“喜结连理”的封丘小夫妻,按照当地习俗,在长辈的带领下来到青堆村东的息氏祠堂内虔诚盟誓。上完这神圣庄严的“新婚第一课”,一对年轻人将会在婚姻的道路上“比翼双飞”。
息氏祠堂的管理员王勤江说,每到五一、十一、春节结婚旺季,前来息氏祠堂拜祭盟誓的新婚夫妇络绎不绝。他们在“韩息”牌位前跪拜、上香,立下“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誓言,虔诚地信奉“韩息有荫”,先人会庇佑他们夫妻幸福恩爱、家庭和睦美满!
许是“韩息”二人惊天地、泣鬼神的爱情绝唱感动了上苍;许是后世的虔诚供奉感动了先祖;许是在这种“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特定环境中拜祭的夫妻,彻底明白了“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真谛,王勤江说,凡是来息氏祠堂盟誓祈福的人,家庭生活均恩爱和谐,幸福美满。
独特的相思文化孕育出封丘人夫妻恩爱、敬老孝亲、邻里友善的良好传统,涌现出成百上千的“贤妻良母”。她们挚守着一份平淡,孝敬长辈,相夫教子,其中也不乏有历经磨难,用自己柔弱肩膀有所担当的伟大女性。
今年40岁的王本广、王喜玲夫妇,是土生土长的青堆人,两人从小青梅竹马,成人后于“连理枝”前盟誓成婚,二人互为对方生活中的坚实后盾,同沐阳光,共历风雨。王喜玲的公公在病榻上躺了十余年,她每日伺候吃穿梳洗,照前顾后,没让老人生过一次褥疮。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她在料理繁忙家务的同时,得空就去村里的生态园里摘树莓、采桑葚,贴补家用。王喜玲每日忙得像陀螺,但是她的脸上始终挂着乐观的微笑,因为她的心中有“爱”!
留光镇东林庄村的魏荣花,年逾古稀仍不忘丈夫临终嘱托,不顾自己一身病痛细心伺候百岁婆婆,把婆婆照顾的健康硬朗。
留光镇西王庄村的王玉镯,12年前,丈夫突遭车祸成植物人,她不离不弃,精心照顾丈夫至今,独自养育四个孩子长大成人……
在青堆,在留光,在封丘,这样的贤妻良母不胜枚举,她们无不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叫“忠贞”,什么叫“贤良”。
2014年6月19日,中国老年学学会正式授予封丘“长寿之乡”称号,该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宝华先生在封丘调研时说,封丘女性了不起,她们贤惠善良、豁达包容,有这样女性,家庭自然会和谐,老人当然会长寿。
据青堆村支部书记王书勤介绍,从他记事起,村里很少有离婚的事件,即使夫妻之间偶有摩擦,只要到息氏贞烈祠堂里拜上一拜,就会尽释前嫌。另外,据民政部门统计,留光镇的离婚率是封丘县最低的,而封丘县的离婚率在新乡市也是最低的。
翻开《封丘县志》,在以忠孝治天下的封建社会,息氏的形象成为封丘人特别是妇女的典范。“封自息氏,以节烈著闻千古后世”,义夫、节妇在“封丘明清至民国有二百多人”(《封丘县志•顺治本•小序》P498)。韩凭与息氏故事的影响之大是前人所始料不及的。可见,韩凭息氏故事是对封丘爱情婚姻文化最好的注释。
有意思的是,在封丘一带找对象说是“寻(读‘信’音)对象、寻媳妇”。封丘俗语“寻媳妇要如息氏女,嫁丈夫要象韩凭郎。”“寻”意为不要钱,寻个东西什么的,体现了封丘女性质朴的爱情婚姻观。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是圣洁的、至高无上的,岂能是金钱、权利、地位所能取代的庸俗的拉郎配?
发表于 2016-9-14 16:4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浏览欣赏支持。祝中秋节快乐!
发表于 2016-9-14 19: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支持华主席中秋节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6-9-14 20: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十里河 发表于 2016-9-14 16:44
浏览欣赏支持。祝中秋节快乐!

中秋节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际摄影网 ( 京ICP备19028990号-1 )

GMT+8, 2025-2-9 05:55 , Processed in 0.171600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