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国际摄影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842|回复: 69

【小说连载】《摄影大师郎静山传奇》周志刚/著 (天天续传图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2 18: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烤红薯 于 2012-2-24 14:19 编辑


                                       小说作者周志刚简介

        周志刚先生,字广仁,1923年10月生,广东顺德人,12岁开始摄影,研究摄影逾五十年,提倡中国摄影与诗意摄影,五十年来协助郎静山大师发起组织中国摄影学会在台复会,筹组成立亚洲影艺联盟及中华摄影艺术家学会。
        诗人和画家以笔墨写山水,周先生则以相机取景自然,创作以诗情画意表现中国民族风格,并将诗画融入与摄影之中,其作品在纯真内容与优秀形式之外,更重视意境,对大自然磅礡开阔的气势与瞬息万变的情景,表现出隐含的高洁深意,常有诗的美致与音乐的引力存在。画面诗情洋溢,和谐完美,极富中国文化特色。他在作品中蕴含的意境,或是优美,或是恬静,或是壮阔,或是明快,加上婉约的题诗,对景物的神韵,有“画龙点睛”之妙。
        作品增在台湾各地美术馆、博物馆、文化中心展览,亦曾在日本、韩国、新加波、马来西亚、泰国、美国、法国、菲律宾、越南、香港、澳门及大陆多出展出。曾出版诗意影集三册,著有《中国摄影艺术论》、《中国艺术摄影发展历程》、《诗意摄影》、《山水摄影》、《画意摄影的创新》等论述。经常撰写摄影艺术评论文章甚多。在台湾实践大学、三军大学、政战学校、福建华光摄影学院及大专院校、各种摄影研习班担任摄影教学二十余年。曾获中国文艺荣誉奖章、文艺奖章、教育部奖、中华艺术摄影家学会终身成就奖、英国IBC、美国ABI终身成就奖、郎静山摄影奖、创作和论文两次金像奖、及各国荣誉博学会士二十余个,各种奖誉甚多。历年担任国家文艺奖、中山文艺奖、文艺创作奖、文艺奖章及全国、全省、县市美展、国际影展、各种影赛等评审委员逾300次。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8: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小说主人公郎静山肖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8:2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自序
        我国摄影宗师郎静山,今年已届一百二十岁冥诞,也是逝世的十四周年。郎大师系浙江兰溪人,清光绪十八年壬辰闰六月十二日(公元1892年8月4日)出生于浙江淮阴。1995年4月30日病逝于台北市台大医院,享年104岁。
        郎大师上是一位传奇性的人物,不只是中国的国宝,更是国际上知名的摄影大师。他发起组织中国摄影学会,担任该会理事长直至去世那天为止(正好该会在当天晚上改选),他创立亚洲艺术协会(亦称亚洲影艺联盟),为亚洲唯一国际性摄影组织,故被尊称为亚洲影艺协会之父和中国摄影学会之父。国际影艺联盟(FIAP)和亚洲影艺联盟(FAPA)、港澳摄影协会都曾赠给他摄影大师荣衔。而世界三大摄影学会:A.美国摄影学会B.英国皇家摄影学会C.中国摄影学会都赠给他荣誉博学会士的荣衔,其他国家学会赠予的荣衔更是不胜枚举。在国内,他曾经获得过教育部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国家艺术特别奖、文化复兴奖、荣誉文艺奖章、国家艺术贡献奖、文化奖、国际传播奖、教育文化奖等。
        在郎大师一生中,开创性的工作做得很多,都走在别人的前面,为我国摄影艺术播种耕耘,厥功至伟。而其为人处事,淡泊名利,潇潇风趣,更为吾人所效法。他虽百余高龄,但耳聪目明,记忆特佳,反应亦快,写毛笔字时手一点也不抖,经常安步当车。
        笔者追随郎老近五十年,协助他从事多项开创性的工作,为创办文协摄影研习班,发起组织中国摄影学会,举办国际大会,推展国际关系与两岸交流。尤其亚洲影艺协会的筹备、成立与发展,笔者担任该会秘书长长达四十年之久,陪着郎老与各国摄影界联系交往。
        郎大师出国开会、展览,赴大陆访问、探亲、祭祖,多由笔者陪同,记得在其故乡浙江兰溪的芥子园,曾为郎老在园内小桥拍摄一照,郎老至为喜爱,并放印多张分赠至友。
        郎大师归天后,为了实现大师的四个愿望:第一、当初他发起创立的中华艺术摄影家学会,已获内政部批准普已于1995年正式成立,14年来一直发展得很好。第二、摄影博物馆多年来由一批热心的摄影朋友成立了筹备会,由庄灵先生主持,积极进行,也有了相当的眉目,但愿能及早成立。第三、基金会的成立比较复杂,但多年来已由其女公子郎毓文积极推动,已于去年先成立“郎静山艺术文化发展学会”。第四是在泉州华光摄影艺术学院兴建郎静山塑像及郎静山先生艺术馆,已经在2003年落成,文内已有叙述。
        本人亦曾立下心愿,为郎老尽点心力,要完成两件大事:一是把郎大师发表的作品,整理出一个比较完整的目录,这件工作已经在去年完成,将其作品分9类列出题名和发表年份,而且制作了五张光碟,可供教学、查阅及参考之用。二是为郎老作传,但在2004年已有苏永盛先生撰写,雄狮美术出版《写意、集锦、郎静山》一书,只好作罢。惟经众友好鼓励,将追随郎老近五十年熟知的艺事、趣事、逸事,用幽默轻松文体分条写出,既有传记的资料,又有他的艺术、摄影、人生点滴,仍有传诵价值。特不避简陋,予以献曝,以示对郎大师怀念崇敬之意。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8:29: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8:30: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大师人生—传奇的开始

1.原名国栋  后改静山
        郎大师小时候名叫国栋,恐怕很少人知道,他是入学之后才改名叫静山。他父亲给他取名国栋,是使他成为国之栋梁的意思,其实这几十年来,他不但是国之栋梁,而且是国之瑰宝。但郎大师在读中学时又改名“郎鑫”,因与“狼心”同音,一位世交朋友甘眠羊先生再替他改名“静山”。据郎老告:宗谱记载,他们祖宗是“费伯城郎,以邑为姓”是在山东,逃难到兰溪。也有一说他祖先原不姓郎而姓朱,因而后代都改郎姓。不知是否有“狼”吃“猪”的意思。
        郎老也讲过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时,在成都遇到一位河南内乡县的张先生,要和他认本家。他原来姓郎,朱元璋为明太祖时,郎氏有四兄弟都有战功,但被人进谗,说是“狼要吃猪”,姓郎的必须改姓,所以在内乡地方的郎姓乡民都改为姓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8:33: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8:34:31 | 显示全部楼层
2.父母婚照  萌生兴趣
        郎大师对摄影产生兴趣,是从他家里挂的他父母亲结婚照片开始的。
        在他父亲郎锦堂结婚当天,请当城留云阁的摄影师到他家里来,就在房子的川廰前院南端的竹篱笆前面,为一对新人和岳母拍了一张结婚照片。那时郎锦堂先生才28岁,但他对这些新事物很有兴趣。这张结婚照是用玻璃涅版摄制的,郎大师一生都一直把这张照片挂在家里,认为是最珍贵、最有保存价值的照片。
        郎锦堂先生常在南京、上海走动,在上海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耀华照相馆创办人施德之,每次回家都会带些照片回来,妇女肖像和世界各地风光都有,对郎大师有相当大的影响。
        郎大师老家淮阴城有两家照相馆,他幼时常去看他们洗照片,阴天时用日光纸晒一张照片,要很长一段时间才会有影子显出来,为了等那神奇影像的出现,郎老可以在店外站上大半天。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8:35: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8:4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楼主| 发表于 2012-2-22 18:42:17 | 显示全部楼层
3.初次被照  是为订亲
        郎大师第一次被照相,是为了订亲,那时他才十岁,国为女方家住在湖北,路途遥远,相亲不便,所以要郎家送张照片给他们看看。郎家于是请照相馆的人把照相机搬到家里来,在大厅为他照相.除了拍摄正面人像外,还安排他做出书写对聊的动作,表示他温文儒雅、老成乖巧的样子。结果女方看了非常满意,决定了他的第一次婚姻。
        郎老系于1911年与第一任夫人翁瑞莲结婚,育一子二女,长子毓祥一直在上海,二个女儿都学音乐,次女毓秀是世界著名高音歌唱家。在翁氏之后,郎老又与雷佩芝女士在上海结婚,郎大师还第一次穿上西服。雷善画佛像,是张大千先生的高足,育五男三女,分散在海外各地。来台湾再与杨惠亚女士结婚,育二女一男,都在台湾受教育。他早就五代同堂,当了外高祖父了,估计他的后代,总数恐怕已超过一百五十人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际摄影网 ( 京ICP备19028990号-1 )

GMT+8, 2025-2-9 03:08 , Processed in 0.20280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