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开启辅助访问 切换到宽版

国际摄影网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88|回复: 11

【原创】读《你老去西藏干什么》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 01: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你老去西藏干什么》后感受颇深,有同感,也有管见。
      见惯不惊,这句成语可能就是中国人为中国人处事心态写照的专解注释,可能也包含了所有艺术家们对某种艺术创作的追求心里现象。所以才对仿佛一直是生活在生活之外一样,骑驴觅驴,磨砖作镜和抛弃自己所熟悉的文化与真实的生活环境而舍近求远,这是事实,也是普片现象。
   因为,国家富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有钱之后,胆子也大了,实现希望的目标和形式也就多了。特别是对以前可望不可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东西非常感兴趣,能实现它,已经不是什么追求和奢望了。能够将见所未见、闻所未闻、骑驴觅驴,磨砖作镜的东西记录和展示出来,在当今网络发达的时代,更不是什么困难问题。   
   在商业化观念深入人心的大环境中,各种媒体以“创作”、“比赛”名义组织的境内外旅游不是此起彼伏吗? 所以,这些许多见惯不惊,或者是雷同、似曾相见的,各种骑驴觅驴,磨砖作镜的摄影作品,又成为我们见惯不惊、推波助澜的另一种形式和现象普片存在。
   见惯不惊的,不只是在可视艺术作品的创作形式与表现内容方面,存在骑驴觅驴,磨砖作镜的现象,现实生活中,在其它方面也枚不胜举。就说点与“艺术”相关,强烈充斥人们耳目的文艺节目吧:
   从幼儿园到大学,从地方到中央电视台,各种形式的演艺节目中,象歪戴帽子斜穿衣、亮乳露臀、满地摸爬滚打等等,所谓艺术又不是层出不穷、见惯不惊的?然而追随、吹捧这些骑驴觅驴,磨砖作镜、雷同的,所谓艺术,何曾不是风起云涌。而绝不会有人将中国传统的艺术扭秧歌、踩高跷,甚至是广播体操,作为发扬光大的艺术比赛来推广。否规,就会被“搞艺术、玩艺术”的所鄙视,人家认为你是“疯子”、“老叫”。
   事不同理同,以自身生活环境周围的摄影和摄影作品,原本是一个非常好、非常丰富的创作与表现平台。由于大家都对直接生活周围耳熟能详的内容和题材见惯不惊,因此它就象扭秧歌、踩高跷、广播体操一样,同样不会有人来关注它、推广它。
   正因为我们对中国传统的东西见惯不惊,对照搬国外的东西也见惯不惊,所以对“艺术”的认同和比较观念就麻木了,至于流行的是不是艺术的?艺术的是不是流行的?就很难作出正确评判了。
   正因为如此,对现在见惯不惊、歪戴帽子斜穿衣、亮乳露臀、故作姿态、痛苦万状地嘶叫和满地摸爬滚打的东西,都能被所谓“搞艺术、玩艺术”的人和媒体无以复加地吹捧。
   那么,要去西藏或者其它什么地方“搞创作去”,哪怕是骑驴觅驴,磨砖作镜,或者是到此一游的摄影,我们也应该象容忍现在所谓的流行艺术一样的心态来接受它。
   至于有“很多人都说:一个搞摄影的如果不去西藏真是白活了!”等等感慨,只不过是一些饭后茶余的解酒话,根本无需乎当回事。因为,非伟人的酒话缺乏哲理和气慨,更不要拿它作为评判“老去西藏”的是非标准。假如酒话或者感慨都可以作为一种评判标准的话,我就敢在这里斗胆说一句近似伟人的的名言:一个搞摄影的如果不去月球或者火星拍摄,那才真是白活了!怎么样?哲理、气慨和不可巅复性都有了吧?所以愚认为,无论到哪里去的摄影作品,最起码还可以作为一个时代的自然、地理、人文等,留给未来的研究提供可视资料,因此就不要过于苛求它。


附原文:
   看到不少搞摄影的人,老是挺悲壮的样子,一有空便带着一大堆摄影器材一趟一趟地跑西藏,说是“搞创作去”,一去几个月,拍回来无数的照片,然后找个机会给别人打幻灯看看,或者是让摄影杂志的编辑们要了去发表,还请他谈谈"艺术创作"的感想什么的。跑过几次之后,摄影家的表情便愈发悲壮,据说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仿佛突然得了什么高人的指示,神色行止都一副飘乎乎的意思。每每见到这等准高人,先是有些肃然起敬,然后就有点儿不大明白。看发表在专业摄影杂志上的那些照片,弄来弄去都那些东西:穿脏兮兮的皮袍子的藏胞,转经的或辩经的人们,活佛与喇嘛,朝圣途中仆地前行的信徒,圣湖畔的玛尼堆,天葬台与秃鹫,雪山与冰川,藏戏与云朵,等等等等。人物自然不同于我们,看着新鲜,可看多了也就腻了;风光也还壮丽,可看成是气象图片也无不可,说它“艺术”也“艺术”不到哪里去。这么多人反来复去地就拍这几样东西,还一脸煞有介事地整天嚷嚷着要去西藏“搞创作去”,我就想知道有没有这个必要,这西藏和你能扯上些什么关系,怎么惹得你老往那儿跑?
    想得多了,就觉得其中有些原因。首先大概是因为猎奇。对于那些来中国旅游观光的外国人和西藏之外的中国人来说,西藏肯定是一个独特的而又相对封闭的奇观。它是如此不同--居于世界屋脊的地理位置、特异的宗教与文化、特异的风景与人文习俗--引来无数的外国人和中国人每年蜂拥到此地,通过旅游、摄影、摄像、购买那些具有浓郁民族地方色彩的物品(服装、刀具、饰物)、拜见活佛等等方式,来"消费"这一奇观。而对那些摄影家们来说,西藏更是一座"创作基地"(这个词儿如果是种旅游策略则可,如果是认真地想这么搞,那就有点儿特别的无知可笑!这样的创作基地还有张家界坝上草原,云南丽江--其实就是个旅游景点儿)。甚至很多人都说:一个搞摄影的如果不去西藏真是白活了!好像摄影天生地与西藏有点儿什么必然关系似的。不管怎么说,越来越多的中国摄影家外国摄影家越来越喜欢往西藏跑却是事实。其中一个重要的推动力,我想是因为这种普遍的猎奇心理造就了一个图像的市场,想想看,衣着特异的藏胞、蓝天白云下的梵呗、活佛与朝圣途中的信徒、玛尼堆与天葬台世界屋脊上的雪山,这些完全表征化的符号化的奇观化的西藏影像,满足了无数未曾到达此地的中国人或者是外国人的阅读需要,他们看到了由那些摄影家们肤浅的认识所解读和展示出来的一个西藏,同时他们的观看和期望又返过来巩固和鼓励了摄影家的这种肤浅的展示和不断的去猎取这种奇异的影像。
    另一个原因是在对摄影的理解上搞晕了。在许多中国摄影家们的理解中,凡涉及人物事件的照片不外是新闻报道加纪实;凡风光花卉加点儿造型光摆个架式的人像那就算是"艺术摄影"或者是把摄影搞"艺术"了。而且我们的那几种能给各地的摄影家们评职称时帮上一点儿忙的专业摄影杂志,也一直在传达这样一种毫无学理可言但却于自己无害的绝对不会犯什么政治错误的摄影思路--近五十年来它们最喜欢发表的就是那些"表现了祖国的大好山河"的风光照片,而且不遗余力地推出一些弱智一样的风光摄影家,还把个亚当斯当成领导来服从。于是,摸相机的人们要想"艺术"一把,而且又能将旅游观光、体育锻炼、呼吸新鲜空气、调剂生活节奏与所谓的"艺术创作"结合于一体,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去拍风光照片了。草原略显单调,坝上也觉平庸,留给发烧友们去练习瞄准儿吧。起码也得拍拍历史悠久的长城,荒蛮苍凉的西部高原,云山雾罩的张家界、九寨沟什么的。要想把照片拍得有点儿内涵,拍得有点儿宗教的那种挺神秘兮兮的感觉,而且还能唬住别人,那肯定是非西藏莫属了。
    如果你觉得你比别人高出一截去,既不是猎奇也不糊涂,而是像你说的那样跑西藏是在寻求一种精神的归宿或者说家园的话,那就更有些装模作样了。这种原因说白了,动不动就往西藏跑,一多半不过是要去散散心放松一下而已。工作压力太大了,忙了几年了,钱也挣得差不多了,最近离婚了,无聊了,都会成为往西藏跑一跑的最好理由。其实这是一种逃避或者是一种没事找事。什么在那里心灵得到了净化,不过是顾左右而言他,暂时脱离了那些真正使我们感到困扰的东西。你愿意这么做也无不可,问题在于,这和什么摄影艺术创作有什么关系?退一步说,即使有关系,即使你就是想去西藏"创作"一把,那西藏无论其地理环境还是文化上的深邃,都不是你跑几次西藏,造访几回寺院,读几册经书,跟个活佛合个影或者与喇嘛聊一聊天可以搞明白的。当你不断拍下了你最感兴趣的那些有关西藏的表征性事物时,这些概念化的图像便会一再强化和印证人们对于西藏的错误的想象,同时也遮蔽了有关西藏的真实而丰富的内涵。我们通过你的这些照片看到的是什么呢?
    老子《道德经》中尝言:“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东晋时,简文帝入华林园游,对随行左右说:“会心处不必在远,然林木,便自有濠间想也。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关注当下,关注于自己切身的生存体验,并由此体悟到天地的道理,这是中国人特有的对于宇宙空间的观照方法。杜甫有诗说:"江山扶绣户,日月近雕梁。宋时一高僧道灿也有诗云:“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久。”都在说这种不奢望,不远求,重视切近的经验与内在体悟的大境界。事实也正如此,你自己的生命活动,你所熟悉的文化与环境才会构成你真实的生活。而所有的奇观都外在于你的生活与判断,那是你的头脑所无法企及的一个地方,因为它外在于你的经验和知识背景。你可以观看它,但你却不可能像处身其中的人们那样成为它其中真正的一员,你永远只是一个与西藏擦肩而过的观光客。你的所有幸福与苦难都发生在你所依赖的文化与土地之中,你的问题也只能在这里得以最后的解决。在你的生活之外,不存在一个真正的使心有所驻留的自由之所。这就是当年朱熹所说的那种“即其所居之位,而乐其日用之常”的平常心。说到底,你把你自己的生活搞清楚了,你把自己摆平了,这世界还有什么摆不平的?非要在你的生活之外去什么西藏“体验生活”,仿佛你一直是生活在生活之外一样,那岂不是骑驴觅驴,磨砖作镜了!
    曾与一喜欢汉学的合众国际社的记者夜谈,他是当年垮掉的一代中的一员,亲历了那个失去生存目的标的年代。为了让自己的内心有所安顿,他们做出的努力包括跟随日本禅师修习禅宗;学习老庄之学;远赴印度学习瑜珈功法;到荒蛮的原野或荒岛上过原始人式的生活。当日本禅师告诉他,真正的禅宗须到中国才能得到时,又不畏艰难来到中土,遍访高僧大德,请求开示。他得到的最重要的收获就是,赶紧回到美国去,回到他的日常生活中去,这正是中国哲人所说的“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这和艺术或者摄影有什么关系?
发表于 2012-6-10 21:2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11 00:40:13 | 显示全部楼层
2# 天山柳月
感谢天山柳月老师的首席关注、回复与支持
发表于 2012-6-11 06:3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天空中没有留下我飞翔的痕迹,而我依然飘过。
发表于 2012-7-2 09: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7-2 11: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5# 寻趣
感谢寻趣老师的关注与回复
发表于 2013-2-2 12: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藏值得一去!但不是炫耀,那只是一种经历。
发表于 2013-2-3 21: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烤红薯 于 2013-2-3 21:21 编辑

    艺术实际上就是表现自我,不管到任何地方拍摄什么都是表现的他本人的思想和观点,不管任何人到任何地方去拍摄去创作,表现的都是他对表现对象的认识和看法。具体拍什么都有摄影人自己的选择自由,不存在什么不可什么不行。你就是拍摄了一个专题,就是你最熟悉的题材,你也未必能把它表现的淋漓尽致,也没有必要非要表现的那么完美,任何人的摄影作品都只能用自己的观点看法片面的表现事物的一部分,更没必要非要把什么题材或事物表现的深入透彻才算是摄影作品,才算是摄影创作,才算是摄影家吧。艺术创作他必然不同于科研项目。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00:28:5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坦坦荡荡 于 2013-2-7 00:45 编辑
戴建成 发表于 2013-2-4 08:03
如果摄影人去西藏创作,也值得非议的话,把西藏的片子看成“弄来弄去都那些东西:穿脏兮兮的皮袍子的藏胞, ...


首先非常感谢建成老师的关注与回复
        愚认为批评性文章应该就事说事,不要对某些个别现象的人和事,就以点带面的来讽刺、抨击。原文中有多处以过激语言来讽刺、形容摄影人,这样的文风愚暂时不能接受,所以就写了读后感。
       由于受全社会性浮燥影响,摄影界不可避免的也存在着浮燥现象,加之数字化摄影器材、计算机及软件对传统摄影革命性的巅复,让摄影操作更简单,后期的再创作空间更广阔,表现内容与形式随之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前那些可想而不可及的理念,现在在计算机上轻而易举的就能实现,所以就有了“周老虎”类似事件发生。在一片舆论哗然声中,摄影是不是需要批评?怎样批评摄影?这些问题来不及让摄影人搞清楚,一些还沉浸在抚今(数字)追昔(胶片),还在原始片与PS片针锋相对的诤论不休时。电影电视却一反常态,将摄影界一部分人拼死不纳类似的PS技术贯穿其中,成本降低了,质量提高了,视感效果出来了,大家不还是接受了吗。
       所以,对摄影现象种种,愚主张应该与同类技术和艺术作比较。至于去哪里摄影,去拍摄什么,应该是摄影人自己的选择,这就象电影电视去拍摄外景一样,所以没有批评的必要。至于作者在文章中所指的雷同画面问题,那是因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不可变,雷同就在所难免,就象重复拍摄《红楼梦》、《三国》等影视片,尽管内容相同,但是艺术效果绝对不会雷同一样。
 楼主| 发表于 2013-2-7 15:5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戴建成 发表于 2013-2-7 06:50
坦坦荡荡老师讲得好,很透彻!

非常感谢建成老师的关注与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国际摄影网 ( 京ICP备19028990号-1 )

GMT+8, 2025-2-9 02:12 , Processed in 0.15600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Licensed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