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马要开会了,看版里面气氛有点冷,就胡诌一篇吧(表再还我个100多层,我心脏不好,楼太高我晕得慌)
小时候家里条件比较差,我妈是特别节俭的一个人,礼拜天出门不管逛得多口干舌燥,前胸贴后背,那是绝对舍不得一家人找个馆子吃顿饭的,连面条都舍不得买。老妈的口头禅就是家里吃卫生而且吃得好,所以童年里没啥出去吃饭的记忆,每次都是饿得眼冒金星回家等吃的。不过想来,饿着肚子还要做饭填饱一家的胃也是件很辛苦的事。
后来家里经济条件渐渐好了,上学时也时不时能揣点零花钱,不过我基本都能存下来,买个足球球鞋啥的,不太乱花。高中时泡起了妞(咳咳,也就是升级为老婆的那个),花钱开始大方了。梅园新村那里曾经有个长途汽车站,站边有不少小饭馆,都是个体户开的,也就是一两张桌子,炒几个家常菜。某天请她在那里搓了一顿,学得很大人的样子点了几个菜,好像其中一个就是金针菇炒鸡蛋(就是前两天琴心贴的那样),还要了瓶啤酒,自我感觉很良好的样子,其实也就两小屁孩聊点稚嫩的话题,回头想想很好笑。不过这顿饭是印象深刻,这辈子再也忘不了了。
上大学了,那可真是如鱼得水啊,爹妈管不着了,那种如鱼得水的感受我想大家都能体会吧。周日晚是我们固定的聚餐大会,就在学校的招待餐厅。当时家在南京的只有我们三个哥们儿,其他全是外地的,所以我们责无旁贷担当起了自带酒水的任务。我爸那时候开始应酬比较多,经常拿酒回家,带回来就撂在柜子里。当年他老人家的竹叶青,汾酒,五粮液我是没少拿,反正逮啥拿啥,总之给他老人家留个一两瓶应急就是了。后来被他发现了,不但没生气还笑着提醒说酒少喝点,下次给我弄点低度的。晕倒,真够意思。周日晚的聚餐是不带女友的。为啥?一是喝得那个烂样最好还是不见人比较好,二来当时大学谈恋爱的也不多,你带一盘西不是纯恶心人家么?纯男人的酒桌,喝罪了那是不堪入耳啊,记得上菜的小女孩都是红着脸退出去的。喝完了,整个宿舍区都能听到我们嘹亮的歌声,深更半夜的。几个信息物理的小子从宿舍里探出头来想骂,一看我们一伙,乖乖地把脑袋缩回去了。哈哈。唉,那是多么意气风发的年代,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哪有现在那么多的负担和牵挂?
可惜好日子没过多久就被爹妈发配出去插队了。起初那个痛苦啊,真是泪流三天三夜也写不完。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别说喝酒了,连上个中餐馆吃顿饭都是奢侈享受。那时候干的苦力可杂了,给餐馆送货,在餐馆炸春卷,接电话,包外卖,带位,最后作侍应生,大概除了餐馆老板和大厨我干全了。餐馆管饭,不过可想而知有啥多余的原材料就吃啥,没有点菜的待遇。好在我不挑,给啥吃啥呗。学校里面还兼着一份工 – 帮助差的学生补习功课,一个小时5块多吧。反正每次是讲得我口吐白沫,眼冒金星,经常有笨蛋还是弄不清楚,气得我恨不得拿起鞋底子抽丫挺的。就这样讲一个上午,能挣个十几块吧,然后跟一帮也当tutor的美国学生一起去吃burger king,我最喜欢的就是它的鸡块三明治,然后一起啃一起瞎聊,啥棒球橄榄球啥的,不着边际。
慢慢地进了研究生院,开始拿上奖学金,经济条件立马改观 – 不但学费全免,还可以一个月拿上1200多块,还不用缴税,那可是九五年啊!后来老婆也来了,周围的留学生朋友一个个都成了家,交往开始多了起来。除了你来我往的宅宴加聚餐(pot luck,一人带一两个菜或者甜点)外,也经常出去下馆子,因为吃来吃去大家的水平都太次了。当时读书的地方中餐馆不少,可正宗的却不多,只有一个台湾夫妇开的有点样子,周六早上还来个早茶啊啥的,吃得我们不亦乐乎。于是就这么自得其乐的熬到了毕业找工作。
二
找工作在没毕业其实就开始了。当时接到面试通知就奔袭300公里到指定的酒店报到住下。面试前天晚上安顿下来以后,我就下楼去餐厅吃晚饭。虽然只一个人,我也没客气,要了杯Shiraz,点了个烤羊排(lamb chop),还有些色拉等配菜(side order),好像还要了一个汤,不过记不得是啥汤了。这顿饭印象深刻是因为告诉女招待餐费记在房间账单上后,我等了很久菜才上来,吃完后我才知道公司原来为大家准备了一桌自助餐在指定的包间。或是滴,又没有跟我说清楚,不能怪我吧?不过吃饱了并不妨碍我凑过去接着吃是吧。于是过去坐下跟大家交际交际,每桌都有几个公司的正式雇员,还挺热情,气氛也很随便,一边做着公司概况的介绍,另一边此起彼伏地有人站起来去再添一盘子。反正我看着盘子都打饱嗝,于是装着全神灌注的样子,很装B地问了几个貌似有深度的问题。后来才知道有个叫Stephanie的大妞对我印象深刻,向部门经理强力推荐,应聘后大家成为很好的同事,哦,又跑题了。这顿饭是比较典型的商业晚餐,自住形式,花样还挺多,各种各样的奶酪,火腿,熏三文鱼,还有烤牛肉 (beef roast)等,主食是pasta,炒饭等,完了还有些水果。酒水以软饮料为主,有少量的啤酒和葡萄酒供应,没有烈性酒。大家聊的话题也不外乎从哪来,学的专业,学校,学校的球队,名次,天气啦等等比较安全的话题。当然谈得最多的是跟招聘公司相关的话题,比如当地的房屋市场啦,周围的学校等等。看得出来应聘的都基本是刚毕业的,偶尔一两个有些许工作经历,很有年轻的气息。第二天一早开始就是面试,这个不多说了。借助羊肉的威力,我成功地带着offer回家,开在路上那个喜悦啊,因为觉得那个年薪不可想象,长这么大打那么多工好像还没挣过那么多,我仿佛看到眼前全是钞票一样。。。若干年后我才知道进去的一批中我要的年薪是最少的(泪奔)。
上班了,第一天报到完就被部门的人拉出去吃欢迎餐。美国公司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招进来的人由主管老板带着,拉着部门若干人一起招待新人吃中饭,以示欢迎。其实多数情况是看看你合不合群,决定跟你的私交程度,反正是白吃,有便宜不占王八蛋,这个美国人也不例外。商业午餐也贵不到哪里去,酒精饮料一般是不点的,自己点自己的。新人么不晓得规矩,一般点菜时看埋单的老板点啥,然后叫个金额稍微便宜一点的。太贵了人家心里笑你贪得一米,点便宜了人又嫌你没档次。老板拍板后,大家跟着点。菜没上来以前,大家胡侃,美国人很爱表达自己,你不插嘴绝对不用担心冷场,丫能叽里呱啦讲半个小时不带歇的。最后老板刷卡付账,回去上班(没有午睡时间)。多少年后自己也充当这样的角色,刷完公司信用卡后回去第一件事情就是系统报账,逾期不报就成我请客了。
离职时公司就没那么客气了,除非你是总裁级别的,一般欢送午餐都是大家凑份子,请即将离开公司的同事。世界很小,说不定哪天还会在职场碰头,而且一般大家共事还都比较愉快,所以这个欢送仪式也是个不成文的规矩。因为大家都认识了很久,而且平时也都有一起出去共进午餐的习惯,所以这顿饭一般以抒情为主,以拥抱吻别为结束,意志不够坚定的妞们还往往眼圈红红的。选的餐馆一般都是离职同事比较喜欢的,吃完后单子上来,大家就那儿算钱。美国人就这样,我也见怪不怪,一般过程是总数乘以110% - 115%(小费10-15%),然后除以吃饭人数(主客除外)平摊。个别不自觉得会多吃多占,不主动多出的话,大家也就算了。最后是一人刷卡,其他人把票子找来找去的。反正中国式抢着付费的热闹场景一般是看不到的。同事过生日也是如此处理。美国人也请客吃饭的,一般要有原因(比如感谢)还有个人关系。
出差吃饭就有意思多了,各地各种风味的食物都可以品尝,餐馆的装修也各有特色,很有新鲜感,不像驻地附近吃来吃去就那么几个馆子,点菜都不用菜谱,招呼招待员on first name basis(按名称呼,比较随便的意思)。最惊讶的是某次去宾州出差,当地人带我们几个去一个乡村酒店,自己酿啤酒,种类繁多,名字也起得五花八门。后来侍应生介绍说你来店里消费一定次数后,店里就以你的名字命名他们专门为你酿的酒,难怪有那么多名字,算是种销售手段吧。出差餐费有上限的,超过部分自负。几个人就点了些土豆皮(不是说真的只剩土豆的皮,而是中心挖空后填上奶酪略微烤一下),nachos蘸cheddar奶酪,外加大盘Buffalo辣鸡翅,主要是喝酒。啤酒,琴酒,威士忌,鸡尾,轮着喝。要说美国人不能喝酒绝对是谣传(当然像上官那么能喝的估计至少得是全州冠军了)。酒过三巡,地主说guess what?这店里有具死尸,据说是当时开店挖土时发现的。我说你丫喝多了,尽瞎扯。结果他拉着我们七拐八拐到地下室,或是滴,彩灯围绕之下竟然真的有副玻璃棺材,里面真的躺着一具骷髅。我说这不是真的吧,餐馆放着玩意违反local health code的,别糊弄我这个老外。他早料到了,指着墙上的一张纸说,这是县里检疫后特许的许可证,允许陈列!晕死我。西方文化跟东方是不一样,开店的和光顾的都不怕忌讳。死者倒也死得其所,天天泡酒吧。
三
也许是从小生就的中国胃,也许是中国菜实在好吃,总之三天下来不吃点米饭的话,感觉下一顿都没有食欲了。实在吃不到中国饭,韩国的越南的也对付,再不成日本sushi也对付,只要不是面条。小时候吃阳春面吃伤了,看到面条我哆嗦得厉害。那时候外公总是带点新鲜面条回来,由于食碱加多的缘故总是黄黄的。除了猪油,葱花,酱油外啥也没有,吃起来还挺香。可每天都这么吃能不反胃么?每次出差久了,就翻开电话簿找当地的中国餐馆。美式中餐实在不敢恭维,那个春卷大得吓死人,皮子跟饺子皮差不多厚,客人点了当开胃菜吃;不管怎么炒,都是一个味道。废话,用的都是差不多的酱,变化的是蔬菜跟肉的组合 – 西兰花可以配猪肉,牛肉,鸡肉,虾仁炒,牛肉也可以跟西兰花,洋葱,青菜,白菜,四季豆搭配,别小看这些排列组合,还真能整出一张很丰富的菜谱出来。炒菜的也基本没有厨师证,有个健康证明就成,但体力要好,一个大锅晃过来晃过去,忙得时候炒菜像牛一样,没点体力不行。越靠近洛杉矶,纽约,芝加哥这些华人多的地方,正宗的中国菜馆子越是多。这些中餐馆往往比一般的餐馆还要贵,一个简单的韭黄鳝丝,用新鲜黄鳝的话能卖到20几块美刀,相比而言20块我可以在美国餐馆要到一块很好的T-bone牛排了,外加配菜饮料甜点。国内朋友来我索性避开中餐馆,因为你盛情之下人家未必领情,还不如去吃希腊菜或者意大利菜来得实惠。
吃当然是在国内好(大家乐吧!), 花样品种多,色香味都好。不管是高档饭店还是路边小店,好像炒出来的味道就是香!南京吃过的地方肯定没大家多,我就不献丑了,感觉1912把餐饮做得很成功。酒吧餐馆KTV林立,有点一步到位完成你全部休闲社交需要的设计。印象深的是那儿的九佰锅火锅自助,花费不多但涮得种类相当多,去晚了还得排队等。还记得有家日本铁板烧,好像超过150一个人就随你吃,包括酒水。不过算起来好像价格也跟美国的日本铁板烧差不多了。我问过日本人,据说日本根本没这个HIBACHI,刀子飞来飞去的厨师表演,妖精可以指正一下。我觉得出去吃饭要么是一两个人纯粹是为享受美食而来,要么就是一大帮子人凑在一起图个热闹。前者吃饭没有压力,可以叫点酒,伴着佳肴,旁若无人慢条斯理地品尝;后者杯斛交错,不闹出点动静来好像这饭就吃得有点失败。酒桌上不熟的可以三杯下肚后无话不谈,吃不是主要的,感情交流第一,在酒精的作用下,人们好像慢慢拉进了距离。可惜的多半是上的菜,味道不错,但好歹得注意餐桌礼节,不能吃相难看地把好吃的尽往自己盘子里扒拉。完后很多菜都被倒掉,可以说中华民族的餐饮是相当奢侈浪费的。我觉得厨师也受到了变相的侮辱,烧那么桌菜容易么?好比你高山流水地弹琴,底下听众脱了鞋扣脚丫那种感觉。
有三五好友相伴,菜肴适量精致,席间有佳酿相佐却无敬酒之劳心,窗外飘着大雪,室内乐曲悠扬,聊着一个个有趣的话题,我想吃饭的最高境界当是如此吧! |
|